《肉禽主要病毒性疾病防控之阻毒增免》

2019-03-06 17:27 张学全 苑耀辉

《肉禽主要病毒性疾病防控之阻毒增免

我国肉禽养殖生产中,病毒性疫病是肉禽养殖生产中的第一关键控制要素;尤其肉禽生长速度快、出栏时间短,且受到环境污染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不可避免有一定数目群体处于免疫保护临界水平以下,如环境中存在野毒污染或机体带毒时极易导致个体肉禽带毒感染,并不断感染群体间的易感禽体,从而在群体内形成带毒、排毒、循环感染、发病的循环过程或长期维持,直接或间接造成群体大量发病和死亡,给养殖场带来较大损失;所以说肉禽在病毒性疫病传播过程中,表现健康但带毒的群体可能会成为疫病传播的主要风险点。


一、肉禽主要病毒性疾病调查

1.1 商品肉鸡:肉鸡呼吸道及支气管栓塞成为当前养殖生产中的突出问题,经多方证实禽流感H9N2和传染性支气管炎或两则混感是引起肉鸡呼吸道疾病及支气管栓塞的主要病因,刘东等在规模化肉鸡场H9N2禽流感与传染性支气管炎流行病学调查中显示,禽流感H9N2和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共感染比率为67%,临床主要表现是呼吸道和支气管栓塞。刁有祥教授团队在商品肉鸡呼吸道病原体共感染的检测发现,自然发病商品肉鸡中病毒性疾病如禽流感H9N2、新城疫、传支等阳性率分别为53.68%、68.41%、33.49%;健康商品肉鸡中病毒性疾病如禽流感H9N2、新城疫、传支、禽偏肺病毒等阳性率分别为12.5%、23.13%、5.63%、36.87%。在免疫抑制性疾病病毒共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现,自然发病商品肉鸡中马立克氏病、网状内皮组织增生、传染性贫血、呼肠孤病毒检出率分别为69.30%、57.46%、63.6%、67.11%;临床健康商品肉鸡群中马立克氏病、网状内皮组织增生、传染性贫血的检出率分别为38.7%、46.09%和33.48%。所以说目前在商品肉鸡发病过程中,除了禽流感H9N2和传染性支气管炎等主要病毒因子致病外,免疫抑制性病原同样要引起养殖场重视。

1.2 商品肉鸭:如禽流感H9N2、坦布苏病毒、呼肠孤病毒、圆环比病毒等及混合感染的发生逐步处于上升趋势,一旦感染发病,临床难以治愈。刁有祥教授团队在我国部分地区鸭病毒性疫病共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现,禽流感H9N2、坦布苏病毒、腺病毒、呼肠孤病毒、新型鹅细小病毒、鸭圆环病毒在商品肉鸭的检出率分别为32.5%、31.9%、27.1%、21.7%、33.7%、19.3%;不同季节中商品肉鸭的病原总感染率高达90%;同样在商品肉鸭免疫抑制病病原体共感染情况调查发现,自然发病肉鸭中禽流感H9N2、 禽偏肺病毒、呼肠孤病毒、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病毒、鸭圆环病毒、法氏囊病病毒检出率分别为57.43%、51.39%、38.54%、39.55%/29.47%、10.58%;临床健康肉鸭群中禽流感H9N2、 禽偏肺病毒、呼肠孤病毒、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病毒、鸭圆环病毒、法氏囊病病毒检出率均分别为7%、19.5%、15.5%、10.5%、24%、9%。笔者认为鸭群自身带毒感染是目前引起商品肉鸭病毒性疾病或混感的主要因素。

1.3 商品肉鹅:发病死亡高峰一般集中在1-6周龄以内,并可在死亡鹅中可以检测出多种病毒,刁有祥教授团队在我国部分地区规模化鹅场五种重要病毒病的流行病学调查(2014-2015)发现,临床病死鹅中五种重要病毒病小鹅瘟、H9-AIV、副粘病毒、坦布苏病毒、鹅圆环病毒等共阳性感染63.8%;同样在山东省部分地区雏鹅早期死亡原因的流行病学调查(2017)发现,H9-AIV、副粘病毒、坦布苏病毒、鹅圆环病毒、小鹅瘟、腺病毒等六种病毒共阳性感染高达80.3%;并且普遍为多重感染。说明几种重要病毒在我国大部分规模化鹅场中普遍存在,且通过单一或多重感染至鹅群。


二、肉禽病毒性疫病关键点分析

2.1 环境污染:随着家禽养殖行业的发展,环境污染指数在逐步增加,在养殖过程中,外界环境中存在不同程度病原体,病原体就会通过空气、车辆、饲料、饮水等途径,入侵易感群体,当病毒载体达到一定程度或出现诱发因素时,就会引起病毒性疫病发生。

2.2 垂直传播:带毒感染禽只在群体中普遍存在,当上一代野毒隐形感染后极易造成种蛋污染或直接经过胚胎传播,致使雏禽出壳带毒和垂直感染,造成下一代发病机率大大增加;特别注意的是某些免疫抑制性病原体,能诱导宿主免疫器官的淋巴细胞凋亡,损伤免疫功能,造成机体抵抗力下降,而雏禽的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全,对其抵抗力更低,一旦出现并发或继发感染时,死亡率会大大升高。

2.3 抗体保护受限:因其肉禽生长迅速、饲养周期短等特点,从出壳到出栏整个周期机体抗体保护受限,当环境中存在野毒或经过垂直传播、出壳带毒等因素下,随着母源抗体的消减,就直接增加了病毒性疾病的感染风险。另外如禽流感灭活疫苗免疫不能有效的保护局部黏膜,如环境中存在野毒污染时极易附着于局部黏膜使其机体长期带毒。

2.4 病毒变异:随着环境的污染、某些病毒的特性、高密度疫苗免疫压力等情况下,病毒的变异频率逐步增大,如禽流感、传染性支气管炎等病毒;据报道水禽是禽流感病毒的储存库,同一个鸭群往往存在多种不同亚型的禽流感病毒,这也是导致病毒易发生基因重组的主要原因。


三、主要病毒性疫病预防措施

3.1 生物安全:强毒或致病微生物在环境中的持续存在、不断大量排毒、扩散等在养殖场家禽中传播才是真正的元凶。加强养殖生物安全消毒措施的完善与实施,降低环境中病毒载量是目前规模养殖场的重中之重。生物安全的管理体系包括很多环节,例如养殖场的选址、养殖场内合理布局、日常清洗、有效消毒和人员、车辆及物品的流动管理等诸多方面;但生物安全建立最重要的就是围绕目前养殖场现有条件进行完善。因此,有效消毒同疫苗、药物预防疫病一样对于保证动物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有效消毒需要有效规范的消毒程序,合适的消毒剂和科学的评估方案,同时应该重视关键点的消毒和空舍消毒;关键点消毒包括人员、进出口、运输车辆、器具等的消毒可以有效地阻止病原微生物进入或离开场区和在场区内传播;空舍后的彻底消毒,减少不同批次间病原的传播,也是全进全出生产方式的重要安全保证。

3.2   生物制品:使用市场流行株疫苗或卵黄抗体增加特异性免疫力,但要意识到随着母源抗体的下降、免疫空白期等阶段,机体易感性增加;再则临床灭活疫苗免疫30日龄之前抗体不会产生较好保护作用(如图1、图2),如果雏禽自身带毒或环境中存在野毒时直接增加了15-35日龄之间感染发病率;另外卵黄抗体涉及到净化及保护期短等问题,会增加带毒或感染风险。

未标题-2 拷贝.jpg

3.3   温差控制:温差应激是养殖生产中最常见诱发因素之一,瞬间温差刺激可引起外周血管收缩,再则受到温差应激的影响,呼吸道粘膜屏障机能受到破坏,纤毛上皮活动停止,致使机体抵抗力减弱,为病原提供有利条件。所以说肉禽养殖生产中禽舍的温度要保持平稳,不能突然变化,忽高忽低,更不能有贼风侵入。

3.4   阻毒增免:根据目前国内肉禽生长特点及疫病现状,建议阻毒增免方案作为有效临床补充,使其降低肉禽病毒性疾病或由病毒性疾病引起肉禽混感的发生率,从而提高养殖生产效益。建议肉禽临床2-3日龄、15-16日龄、28-29日龄分别使用基因重组工程干扰素(如禽速键),阻断野毒感染及机体排毒,调节免疫自身稳定功能,同时配合黄芪、淫羊藿、女贞子等成份药物(如活力元)1-21日龄使用,强肝固肾、激活机体免疫系统,促进免疫活性物质的产生,从而起到增强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作用,提高自身抗病毒能力。

4. 小结:总之, 健康肉禽可携带多种病毒,任何病毒性疾病的感染都离不开“毒”的存在,病毒先吸附于机体敏感细胞受体,经过一系列过程导致机体感染发病,感染后根据病毒的毒力、病毒的感染量、机体免疫力、继发感染程度等临床发病程度不一;如H9N2低致病性禽流感,环境中有些细菌如大肠杆菌等分泌的胞外酶可以裂解禽流感弱毒株表面的血凝素,使其非感染性病毒粒子的感染性和毒力增强;一旦野毒感染进入机体后会破坏黏膜上皮细胞,给多种病原提供感染机会,直接加重了肉禽感染率及对机体带来的损伤多数免疫抑制性疾病感染后往往不表现明显临床症状,有时仅表现为生长迟缓等症状,但此病可破坏家禽的免疫器官或免疫细胞如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等导致鸡群的抗病力减弱,疾病易感性增加;所以说在疫病传播过程中,表现健康但带毒的群体要引起肉禽养殖场的重视。